课程创新视角下的数学活动课

徐宇蕊


摘  要:数学活动课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课程改革实际效益的一种课程创新。本文分析了课程创新的实践意义,在数学活动课产生的背景和动因的分析基础上,以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剖析了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创新,数学活动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生长点而备受关注,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令课程改革成为既令人期待又令人迷惑的改革。国际课程改革专家迈克尔·富兰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比喻,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一个没有海图的水域”。如何让课程改革变得真正卓有成效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的焦点。本人认为,如果一种课程改革是以增进学生学习机会和发展效能为目标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意识和行为变化的改革,这样的课程改革就是一种课程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适当的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将会切实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机会,使学生得到正向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促进数学课程创新。


一、课程创新的实践意义


英国著名教育家伯恩斯坦曾经构建过一个系统模型来说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在他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改革的理念经过从上至下层层的转化,只有落实到学校层面,落实到教师的行动才能对学生产生实际的作用。课程改革的理念经过课程改革专家的理解和实验论证,形成课改教材,教师拿到新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转化成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课程创新的重点在于实践层面。如果课程改革的教材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这样的课程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是正向的和有意义的。


二、数学活动课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一直以来,一提到数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枯燥无味”、“机械性”,数学成为让很多人最“头疼”的学科,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论、学习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知识不再是被“霸占”的,学习方式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课程要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作为曾经饱受“诟病”的课堂,现在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简洁性和准确性,小学数学课承担着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这也决定了数学课堂不可能像其他社会学科课堂一样的相对发散性,数学常态课堂仍要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但是数学课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变。数学活动课作为数学常态课的有益补充,是一种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为目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的数学课堂。


三、数学活动课特点分析


(一)数学活动课的课程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以及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颁布,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知识和授课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本套教材设置了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多样的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是以学生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依托,设置了“班级旧物市场”、“重复的奥妙”、“搭配中的学问”等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数学发展,实现课标中“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二)数学活动课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数学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学习方式太过于被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如果数学课程的实施仍然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那么无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极为有害的。数学活动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有一个数学活动课是“班级旧物市场”,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会简单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分组,讨论旧物的内容和定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对于小额人民币的兑换更加熟悉,对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的更加深刻了。


(三)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方式


谈到数学的评价方式,人们往往能够想起来的是考试,红色的分数不知道给多少人带去过痛苦的回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小学基础课程,数学的评价方式仍然会以纸质的考试为主,但是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弥补数学考试这种终结性的考试带给学生的痛苦回忆。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为主要标准,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他评,学生可以评价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了数学思考和数学发展。这样的过程性评价能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一旦学生热爱起数学学习,学生将会发挥出冰山下的巨大能量。


四、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教材针对每册的重点知识都设置了不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这些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运用数学,因此在实施数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应当过于“指手画脚”,但又不能完全“袖手旁观”。在数学活动课实施前,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先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做好记录和反馈。


迈克尔·富兰关于变革是那样的旅程的比喻仍然警醒着每一个参与课程创新的人,课程创新是需要从上至下的所有参与者的用心理解和积极参与,因为如果把课程创新比喻成一个满载学生的巨轮,那么无论课程创新是成功抑或失败,作为乘客的学生必然为此承受巨大的风险。因此,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其实身上的角色是课程改革、课程创新的具体实施者,期待通过一代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让数学活动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让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幸福和完满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 [加] 迈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织翻译.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加] 迈克尔·富兰著,武云斐译.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加] 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何齐宗,周益发.教育变革的新探索——迈克尔·富兰的教育变革思想评述[J].教育研究,2009.(9).


[5]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017年4月13日 14:39